古典園林中的意境
發布日期:2022-09-17
明代陸紹珩在《醉古堂劍掃》中說:"栽花種草全憑詩格取裁"。
這句話,說的就是園子中所配置的植物要符合詩情,要有文化氣息。只有認真分析場地的文化與藝術承載,合理的搭配植物的習性、形態以及文化內涵,才能形成植物的個性與場地的氣質的切合,才有植物最終的意境營造。那么,究竟應該如何進行植物配置的意境營造呢?
陳從周先生曾說,"不知中國畫理,無以言中國園林"。園林講究構圖層次、自然、意境的表現,這和中國繪畫正好不謀而合。園林的造園藝術法則就是要在有限空間、有限景物創造無限的意境,優秀的園林布局營造出的"畫境",達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在布局之前,應對周邊環境進行細致的分析,俗則屏之,佳則收之,巧于因借是古典園林造景的精髓,也是現代園林部可或缺的重要手法。只注重場地小范圍的植被空間,則如一葉障目,缺少了大氣的格局。
在植物空間的營造中,應與總體的景觀布局一致,與場地內的山水肌理一致。植物造景也與繪畫構圖一樣,空間應疏密有致,布局靈活,盡量避免"平、齊、均"。
宋代作家李成在《山水訣》中說道:"凡畫山水,先立賓主之位,次定遠近之形,然后穿鑿景物,擺布高低。"這句話表明如何決定所要描繪的對象中主要景物和陪襯景物是山水畫構圖的首要步驟。園林布局還重視虛實、開合和取舍的藝術原則,也從側面表明了繪畫構圖要注意空間疏密有致,布局靈活,盡量避免"平、齊、均"的現象。
只有園林植物景觀的主次分明,空間開合變化才能營造出如中國畫講究"寬可走馬,密不容針"。講究粗細結合,大空間營造氣勢,細節植物配置體現精致景觀。講究節奏與韻律的變化,營造出或曲徑通幽或柳暗花明的不同景致。
植物造景上講究自然,其不單是植物本身的組合(如樹叢),也同時注重與山水、建筑等的有機融合,使之盡量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針對建筑、小品的特色與形式,根據造景的法則進行構思、立意、布局的,將植物與布景的要素構成一幅富有生機、三維動態的、立體效果的畫卷。
在植物與構筑之間空間、大小、色彩、線條的等方面進行協調與對比。竹與窗、芭蕉與墻隅、柳蔭與堤岸、綠樹與建筑掩映成趣等都有畫意展現。注重植物的層次搭配與立面關系,注重樹形的搭配與節奏變化,注重樹木與地形的高低關系,營造舒適的天際線變化。
不宜高處種植矮數,低處種植高樹,與地形的走勢相背離;忌諱以道路、鋪裝等劃分,兩側各種植不同品種植物,形成"陰陽頭"的配置形式,缺少植物景觀呼應性與連續性。在園林道路中注重景觀效果的同時也需要考慮道路兩側的遮陰效果,將適用性與美觀性合理的結合。
植物造景圍繞設計主題,合理選擇植物品種與配置形式,烘托景觀主題。
選擇造景植物的品種,其蘊含的氣質應該與場地的氣質相吻合。古人常常以花木言志,花木人格化,講究樹木花草的"比德"情趣,表達中國文人淡泊、清高、自持、正直的品格。竹體現氣節、牡丹代表富貴、玉蘭有高潔之意等等,金栗亭"玉階桂樹閑婆娑"、滿覺隴的桂花飄香等等,都是植物結合景點營造詩意景觀。
如東湖梨園的景觀提升,結合梨園本身的歷史沿革,營造宋代詩人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的意境,依托建筑將梨樹、垂柳作為點題主景樹,烘托主題。選用竹、南天竺、芭蕉、海棠、白玉蘭等庭院植物,形成庭院深深的院落景觀。
如濟南國際園博會中的武漢園設計以屈原為主題,園林景觀營造臺榭陂池的楚式園林特色,在植物的選擇與應用上以離騷植物形成園林植物風格的素材,選用紫玉蘭、芍藥、菖蒲、荷花等的香草、香木體現詩人的忠貞與賢良,植物配置很好的呼應了展園的主題表達。
在設計中應充分了解植物的習性,對于光照、土壤、水分等的要求,合理的配置種植位置與景觀層次。濱水的垂柳依依營造了蘇堤春曉之景,滿池荷香撲面來點出了遠香堂之意,都是將植物的生長習性與傳統寓意相協調進行綜合配置。
下一篇:打造一個水景,讓流水叮咚入夢來